院里那棵老槐树下,我和徒弟们聊明白了“打坐和站桩冲突吗”
晨雾还没散透,院里那棵百年老槐树的枝桠上挂着露珠,我蹲在石凳上擦竹剑,三徒弟阿林抱着蒲团凑过来:“师父,我最近有点纠结——您说打坐能养神,站桩能练气,可我白天站桩半小时,晚上打坐半小时,怎么反而觉得腿肚子发沉,夜里还总醒?这两样功法,该不会犯冲吧?”
我放下剑,指了指他膝盖上没盖严的薄衫:“昨儿夜里起风,你是不是光顾着打坐,没给肩颈搭件衣服?打坐要'藏风聚气’,后心、命门这些地方漏了风,阳气收不住,自然睡不踏实。”阿林挠挠头:“原来不是功法冲,是我没练对。”
这问题我听了三十年。当年在武馆当杂役,看师父教徒弟,总有人嘀咕“打坐静,站桩动,会不会互相克”;后来自己练到腰板直了、夜里不打呼噜了,又见着有人死磕一种功法,练出偏差来——说到底,不是打坐和站桩犯冲,是咱们没摸透它们的脾气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打坐是“静水养鱼”,站桩是“活水冲潭”
先得把俩功法的“性子”摸清楚。打坐像什么?我总爱拿后院那口老井打比方:井水深,得沉住气,慢慢等。打坐时脊梁骨要直,像棵松树,下巴微收,含住胸;手结“子午诀”,左手压右手,拇指相触,这是在给“任督二脉”搭座桥。呼吸要细、要匀,像春蚕食叶,别刻意憋气——这时候气血是“静”的,却在不声不响地往四肢百骸里钻。我有位老友,早年血压高、失眠,每天寅时起来打坐,三个月后,现在能蹲在菜地里拔葱半小时不喘气,他说:“打坐不是干坐着,是把心火往下引,肾水往上送,慢慢就把身体里那团乱麻理顺了。”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站桩呢?更像村头的老磨盘。双脚分开与肩同宽,膝盖微屈不超过脚尖,胯部像坐高凳,脊柱拔起来,头顶有根绳子牵着——这时候全身肌肉都在“微微较劲”,却不是僵硬。我教徒弟时总说:“站桩要找'松而不懈,紧而不僵’的劲儿。”去年有个姑娘,久坐办公室肩颈疼,我让她每天站桩二十分钟,脚踩地、手抬肩,刚开始抖得像筛糠,两个月后,她发消息说:“现在转头都能听见'咔嗒’声,像给脖子上了润滑油。”站桩的妙处就在这儿:动中求静,气血跟着肌肉的收缩舒张“活”起来,把经络里的淤堵慢慢冲开。
冲突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?那是你没找对“火候”
那为啥有人练着练着不对劲?我见过的偏差,十有八九是“没分清楚主次”。比如有人觉得“站桩耗体力,打坐补元气”,于是白天猛站两小时,晚上狂坐一小时——这哪是补?分明是把气血“透支”了。站桩要“量力而行”,膝盖不超过脚尖,站到身上微微发热、后背发潮就收,别跟自己较劲;打坐要“收得住神”,别想着工作、回消息,念头飘走了就轻轻拽回来,像哄孩子似的。我那大徒弟从前总说“站桩比打坐累”,后来我让他站桩时想象脚下踩团棉花,打坐时想象头顶有片云托着,半年后他跟我说:“原来俩功法都是'养’,一个是'慢火煨汤’,一个是'急火燎灶’,配合着来才对味。”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去年冬天,有个老病友来找我,说他练了三年打坐,现在一坐就头晕,站桩又腿疼。我搭脉一看,是“中气下陷”——打坐时只顾着“收”,忘了“提”;站桩时只顾着“沉”,忘了“领”。我教他调整:打坐时舌尖抵上颚,意念轻轻往头顶提,像拎着根线;站桩时含胸拔背,意念沉到脚底,像树根扎进土里。三个月后再见,他拍着大腿笑:“现在打坐能坐两柱香,站桩能站半小时,夜里睡觉脚都不凉了!”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老话说得好:“动静本是一体”
其实打坐和站桩,就像咱们吃饭——米饭要吃,菜也要吃,没听说吃米饭和吃青菜犯冲的。关键是“怎么吃”:胃寒的人先喝碗热粥(打坐养气),再吃盘炒青菜(站桩通络);胃热的人先吃盘凉拌木耳(站桩清热),再喝碗小米粥(打坐宁神)。我常跟徒弟们说:“别把功法当任务,当它是跟自个儿身体唠嗑。今天腿酸了,就多坐会儿;夜里心慌了,就多站会儿——身体说啥,咱听啥。”
阿林听完直搓手:“师父,那我明儿早上站桩时,是不是该把窗户关严实点?昨儿风大,后背凉飕飕的。”我乐了:“这就对了!打坐要藏风,站桩要避风,都是顺着身体的脾气来。记住,没有'最好的功法’,只有'最适合当下的你’的练法。”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晨雾散了,老槐树的影子在地上铺成一片绿云。阿林抱着蒲团去院角站桩,我望着他的背影想:传统养生哪有那么多玄虚?不过是“察言观色”——观察自己的身体,观察四季的变化,观察日子的节奏。打坐和站桩,本就是一对“老伙计”,一个给你“稳”,一个给你“活”,合在一起,才是过日子的模样。
你呢?平时练功时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困惑?是觉得打坐太闷想动一动,还是站桩太累想静一静?不妨在评论区聊聊,咱们一起找找最适合自己的“动静之道”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贝格富配资-配资炒股配资门户-炒股配资在线-股票网上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