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浙大一院庆春院区急诊科徐佳副主任医师接诊了28岁的余帅(化名)。他面色苍白、时不时犯恶心,最引人注意的,还是那高高肿起的额头。他自己轻轻用手一按,凹下一个坑,十多分钟都无法复原,同时他还觉得小腿一阵阵发麻、抽筋。
“头怎么会肿起来了?”徐佳副主任医师详细追问才得知,酷爱钓鱼的余帅,趁着周末打窝、下竿、守钓,在正午近40℃的高温里,忘戴帽子的他在河边蹲了将近3个小时,当他感觉不适的时候,前额肿得像“南极仙翁”。
“您这是‘热水肿’!幸好及时撤退,再钓下去,说不定会发生热晕厥甚至热射病!”余帅听了医生的分析,大吃一惊。
徐佳表示,近来,中招“热相关疾病”的人越来越多。还有患者长时间身处空调房,突然进入室外高温环境,人体难以迅速适应超过5℃的温差变化,导致脑血管痉挛,进而诱发急性脑梗被送来抢救的,虽然化险为夷,却令人惊心痛心。
正常情况下,人体的核心温度在37℃左右,而大脑下丘脑中控制体温调节的中枢就像一台“恒温空调”的控制器,它会根据环境和人体情况的变化,通过调节人体散热、产热,来维持体温恒定。当环境温度高于身体核心温度时,对流、传导和辐射散热不再有效,主要靠蒸发散热,而在高湿度(相对湿度>75%)环境中,蒸发就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。这时,人就会热出病来。
医生表示,若出现头晕、头痛、口渴、多汗、全身乏力、注意力不集中、动作不协调等中暑先兆症状或体温升高(≥38℃)、面色潮红、皮肤灼热等情况,需立即停止活动,转移至阴凉通风处降温、补水,如症状无缓解应及时就医。
日常冷热环境交替时温差不宜超过5℃,如果从冷环境转到热环境后出现头晕、恶心等症状,也要注意通风,少量多次补充温水,等待身体恢复;不猛灌冰水,以免刺激血管急剧收缩,若症状较重,要第一时间就医。
如果发现严重中暑乃至热射病,从现场开始就应该展开急救,遵守“边降温边转运”的原则,当降温与转运存在冲突时,应做到“降温第一,转运第二”。一旦中招“热相关疾病”,大家请牢记这“六字诀”:脱、泡、测、补、通、静。
脱。立即脱离高温、高湿环境,尽快脱去患者衣物以利散热,赶紧送到阴凉处,例如16.0℃~20.0℃的空调房。
泡。降温最好方式是冰水(0℃)或冷水(2.0℃~20.0℃)浸泡。如果现场没有条件,可以用凉水喷洒,同时配合持续扇风,促进蒸发降温,或是给患者头戴冰帽、头枕冰枕,用纱布包裹冰袋置于颈部、腹股沟、腋下等部位,进行有效降温。
测。快速准确测量核心体温是评估病情和有效降温的前提。最准确的测量方法是使用直肠温度计(肛温),也可使用耳温枪代替。
补。可以小口吞服淡盐水、电解质水(注意要少量多次,莫要牛饮)。若患者已经意识不清,不要盲目喂水,以免引起误吸或窒息。
通。如果患者发生昏迷,应将其头偏向一侧,及时清除气道内分泌物,保持呼吸道通畅。
静。如果患者反复或持续出现抽搐、躁动,会干扰降温治疗,还会增加产热及耗氧量,加剧神经系统损伤。有条件的情况下,应尽早用药物镇定镇痛,保护中枢神经系统。
贝格富配资-配资炒股配资门户-炒股配资在线-股票网上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