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这几天气温一高,总觉得胸口发闷,昨天甚至都出了一身冷汗。”67岁的张大爷(化名)在浙江省中医院心血管内科诊室向医生倾诉。经检查发现,张大爷是由于三伏天持续高温,加上家中空调温度调得很低,冷热交替诱发冠状动脉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引起的心肌缺血症状。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徐晓明指出:“三伏天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,尤其像张大爷这样有高血压病史的人群,更需特别注意。”
高温高湿损心脉
血管骤缩隐患多
徐晓明介绍,每年小暑至处暑间的三伏天,是一年中最闷热的时段。此时地表热量积累达到峰值,空气湿度居高不下,形成“湿热交蒸”的环境,人体仿佛被罩在“蒸笼”中。这种特殊气候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尤为显著。高温环境下,人体为了散热,皮肤血管会明显扩张,导致血压下降,如果突然进入低温空调房或饮用冰饮、洗冷水澡,血管又会急剧收缩,造成血压剧烈波动,大大增加了心血管疾病发作的风险。此外,高温天出汗较多,如果补水不足,血浆容量就会下降,血液黏稠度升高,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,如心梗、脑梗等。
不良生活习惯也是三伏天心血管疾病高发的重要原因。不少人喜欢在夏夜享用啤酒配烧烤,殊不知高嘌呤、高脂肪食物也会使血液黏滞度进一步升高;熬夜看球、工作焦虑等情绪波动,会导致心率血压同步升高;高温高湿导致的睡眠质量下降,也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。
三伏心火易过旺
中医妙招助夏安
中医理论认为,心为十二官之主,主血脉,藏神明,其华在面,开窍于舌,与小肠相表里,在液为汗,在志为喜。夏季五行属火,五脏对应心,火气过旺则“心火亢盛”,通常表现为口舌生疮、焦虑易怒、失眠多梦等症状,还会出现大便干结、小便短赤,严重时甚至可能伴有灼热刺痛感。
“夏季心火过旺,暑热易扰心神;汗为心之液,过汗易伤心。”徐晓明表示,三伏天大量出汗会损耗津液,使心气随汗液外泄,出现神疲乏力、心悸气短、口干等症状。另外,长夏湿气较重,湿邪困脾会影响脾胃运化功能,进一步加重心脏负担。
那么在三伏天,该如何降低“伤心”风险?徐晓明建议从起居、饮食、情志等多方面着手,科学调养心气,做到“五做五不做”:
起居有常,作息顺应天时:应顺应夏季昼夜特点,早睡早起。入睡不超过23点。11点至13点可小憩15-30分钟,缓解心脏疲劳。使用空调时,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,建议27℃左右,避免冷风直吹身体,不频繁进出空调房。
饮食调摄,清补苦坚为宜:可以适当食用苦瓜、莲子心等苦味食物,帮助清心火、解暑湿。多补充水分和电解质,出汗较多时可适当补充香蕉、菠菜等含钾新鲜蔬菜水果。还可选用莲子、百合、银耳等食材制作清补药膳,养心阴、健脾胃。需特别注意忌贪凉,减少冰镇饮料、冰淇淋等生冷食物摄入,避免损伤脾阳。
情志调养,心态保持平和:高温易使人烦躁易怒,应尽量保持心态平和。可以通过听舒缓音乐、练习书法等方式宁心安神。中医认为“心藏神”,可每日静坐凝神10-15分钟,或聆听《紫竹调》等徵音乐曲,利用音乐频率调和心气。
适度运动,微微出汗为宜:平常可以进行太极拳、八段锦、散步等温和的运动,以微微出汗为宜,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大汗淋漓。运动后不可立即喝冷水或洗冷水澡,待汗止、心率平稳后再用温水擦身。
穴位按摩:经常按揉内关穴(腕横纹上两寸,两筋之间)可宁心安神;睡前按揉神门穴(手腕内侧,小指延伸至腕横纹的凹陷处)有助于改善睡眠;按压劳宫穴(握拳屈指时中指尖所指掌心处)能清心泄热,缓解心烦症状。
“老年人、儿童以及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等特殊人群,在三伏天更需加强心脏养护。”徐晓明建议,老年人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,可适当按摩足三里、涌泉穴促进气血循环;儿童应注意饮食卫生,减少生冷食物摄入,脾胃虚弱者可食用山药、扁豆等健脾食材,同时鼓励进行适当活动,增强体质。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则要特别注意监测血压变化,避免突然进出温差较大的环境;保持情绪稳定,避免过度劳累。
贝格富配资-配资炒股配资门户-炒股配资在线-股票网上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